安徽师范大学简介

安徽师范大学新阶段大学生劳动教育实施方案

编辑:王瑞 时间:2020-12-31 点击数:

劳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和《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等文件精神,教育引导广大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依据《安徽师范大学一流本科教育五年行动计划(2018-2022)》,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认真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覆盖本科、研究生各专业各年级,以课程教育为主要依托,以实践育人为基本途径,以劳培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促创,充分发挥劳动的综合育人功能,把握育人导向,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不断完善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育人体系。

二、总体目标

(一)构建“1+5”特色劳动教育新体系。坚持“国民表率、社会英才”的人才培养目标,秉承“特色、开放、创新”的办学理念,围绕人才培养方案,全面实施“以劳培德”公益服务行动、“以劳增智”课程提升行动、“以劳强体”身心锻炼行动、“以劳育美”文化引领行动、“以劳促创”创新创业行动等五大行动,建构五位一体的劳动育人体系。

(二)树立“三牛精神”劳动教育新观念。通过劳动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劳育理论基础和历史渊源,把握劳育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培养学生“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的“三牛”精神。引导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把创新性劳动能力培养有机融入专业课教育,将服务性劳动教育有机融入实践课教育。

(三)创建“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新格局。构建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劳动教育教学体系,创新劳动课程设置,提高学生学习劳动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具备胜任专业工作的实践能力、较强的创新创业能力以及在劳动实践中发现新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的情感和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

(四)建立“综合评价”劳动素养评价新机制。以家庭、学校、社会为评价主体,体力劳动、服务性劳动、创新性劳动为评价内容,劳动态度、劳动技能、劳动成效为评价指标,将过程和结果、定性和定量、自评和他评相结合,充分发挥评价的育人导向和反馈改进功能。

三、适用范围

全体在校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更加突出本科生。

四、基本原则

(一)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和加强党对劳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围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着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把准劳动教育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报效国家,奉献社会。

(二)坚持因地制宜。根据学校实际和青年学生的行为特点,结合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条件,充分挖掘行业企业、学科专业等可利用资源,在劳动中磨炼学生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意志和品质,增强广大学生抗击挫折的能力。以体力劳动为主,注重手脑并用、安全适度,强化实践体验,让学生亲历劳动过程,提升劳动教育实效性。

(三)坚持传承创新。开展新阶段劳动教育工作,既要传承学校劳动育人历史中的“倡导劳动素质教育”“积极参加体力劳动”等优良传统,又要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针对劳动新形态,不断创新劳动教育的内容、途径和方式,注重新兴技术支撑和社会服务新变化。强化诚实合法、劳动意识,培养科学精神,提高创造性劳动能力。

(四)坚持知行合一。深入推进劳动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实践,将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与实践实习相结合,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力求让大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在培养学生劳动价值观、劳动习惯的同时,注重学生劳动技能及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实现理论知识与劳动实践结合,做到知行合一。

五、具体措施

(一)开展“以劳培德”公益服务行动。以校院两级团学组织为主体,依托志愿服务项目,引导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劳动,培养学生公益劳动意识。积极搭建志愿服务平台,组织学生深入城乡社区、街道、敬老院、福利院和公共场所等参加志愿劳动,参与社区治理。在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月、五一劳动节、国家宪法日、国家扶贫日等重要节点,引导学生广泛开展社区服务、勤工俭学、扶贫帮困、教育扶贫等社会公益性质的劳动实践活动。利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平台,引导学生走向社会,深入社区农村,积极参加劳动锻炼,服务地方发展。抓好“西部计划”“三支一扶”、选调生等基层就业项目,引导学生扎根基层建功立业,厚植学生不畏艰苦、敢于挑战的奋斗精神。建立勤工助学岗位,引导困难学生通过劳动服务集体、提高生活质量。(责任单位:团委;配合单位:宣传部、教务处、学生工作处、招生就业处、研究生院、各学院)

(二)开展“以劳增智”课程提升行动。打造校本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实践教育模块”,开设《劳动实践课》必修课程(1学分),由学校集中统一组织学生开展集体性服务和劳动,推动学生劳动习惯养成和劳动技能培育。推动《劳动与职业社会学》《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劳动经济学》等系列劳动课程的录播和建设。推进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进思政课堂、进思政教材,举办劳动经典研读活动。加强校内外资源整合,结合专业实习见习等教学活动,充分利用社会实践基地、实习就业基地、学校实习实训室、虚拟仿真实验室等资源开展劳动活动。结合专业实习教学实际,每学年安排一定学时的生产劳动实践。(责任单位:教务处;配合单位:总务处、学生工作处、招生就业处、研究生院、团委、马克思主义学院及其他学院)

(三)开展“以劳强体”身心锻炼行动。坚持将每月第一周的星期天确定为“爱国卫生日”、每年四月和十月确定为“爱国卫生月”,组织全体大学生普遍开展公共环境清洁、生活空间扫除、校园餐饮监管、防病知识普及、校园全民健身等爱国卫生运动,形成“全员参与、人人有责”的劳动氛围。实行校园卫生包干责任制,在校园绿化管理、公共区域清洁、教室、图书馆、实验室管理等领域设立勤工助学岗位,促进学生在日常劳动实践中强健体魄、磨炼意志。以“后勤劳动服务育人”为载体,结合重要节日、纪念日,组织学生开展绿化养护、餐饮服务、绿化除草、道路保洁、垃圾分类、教室清洁、实验室维护、文明寝室建设等生产劳动锻炼,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生活劳动技能、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坚持运动与劳动相结合,举办学生厨艺、缝纫、修理等基本生活技能竞赛和“三字一笔一话”等专业劳动技能比赛,组织开展“晨起大作战”“阳光体育”等日常锻炼活动,促进学生在运动中享受劳动乐趣、提升劳动本领,培育热爱生活、阳光向上的心理状态。(责任单位:总务处;配合单位:体委、团委、各学院)

(四)“以劳育美”文化引领行动。注重启发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充分发现蕴含其中的审美性价值,进一步树立“劳动最美丽”的情感认同和“以辛勤劳动为荣”的价值追求。开展“美丽校园”“文明教室”“文明寝室”等创建活动,动员青年学生通过劳动创建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体会劳动创造美的真谛。在“十佳大学生”“十佳自强之星”评选中注重覆盖在科研创新、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等劳动活动中表现突出的优秀学生代表,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开展“中国梦·劳动美”等文化活动,邀请各行各业的劳动模范、大国工匠进校园做交流,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卓越贡献、高尚情操和创新精神,影响、激励、带动学生树立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在读书会、艺术展、文艺汇演等校园文化活动中大力倡导阅读、展示、创作或演绎体现劳动美的文学艺术作品,发挥艺术作品独特的教育功能、持久的教育效果。(责任单位:团委;配合单位:宣传部、教务处、学生工作处、研究生院、总务处、各学院)

(五)“以劳促创”创新创业行动。结合各学院学科专业特点,在专业课程中深刻阐发创新性劳动品格,高度重视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新流程、新方法的实践应用,提升大学生创造性劳动知识和能力。开展科研论文大赛、专利发明大赛等活动,鼓励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学术研究,引导学生参加教师科研项目、实践调查、论著撰写等,不断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制订产教融合实施方案,搭建多样创新实践资源平台,鼓励学生投身人工智能、电子商务、智慧物流、文化创意、数字金融等创新领域进行实习实训,充分彰显创新性劳动品质,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结合产教融合实习、创新创业实训和就业能力拓展,形成与长三角地区中小微创企业、校友企业等定期沟通和协同供给机制。以校内外专业实践教育基地为依托,组织学生到高新企业体验现代科技条件下劳动实践新形态、新方式,安排学生参与生产实践活动,同时与“互联网+”“挑战杯”等创新创业赛事深度融合,积累职业经验,提升就业创业能力。(责任单位:教务处;配合单位:招生就业处、学生工作处、研究生院、团委、各学院)

六、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分管教学校领导牵头,办公室、宣传部、人事处、教务处、学生工作处、招生就业处、研究生院、保卫处、财务处、总务处、团委、体委等部门和各学院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按照“为我所用、合作共赢”的思路,多渠道整合社会资源,开展校校合作、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校军合作、校村合作,形成具有品牌效应、网络体系的“劳动教育社会实践平台矩阵”。(责任单位:办公室、教务处、总务处、学生工作处、团委)

(二)加强宣传引导。结合时代主题和生动案例提升教育效果,注重总结教育实践活动的经验和做法,通过形势报告、入学教育、座谈会、主题班会、专题讲座、主题党团日活动等多种形式,利用多种形式宣传活动中的典型经验和典型事迹,开展劳动教育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评比表彰,发挥榜样育人的示范引领作用,把握劳动精神和奋斗精神的实质和内涵。(责任单位:宣传部、团委)

(三)保障经费投入。将劳动教育经费纳入学校年度预算,为劳动教育课程、劳动教育实践、劳动教育设施和器材、劳动教育系统平台、校内劳动教育场所、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学生固定勤工助学岗位等工作提供充足经费支持,确保经费投入。(责任单位:财务处、教务处)

(四)加强安全防控。制定劳动教育安全管理实施细则,定期评估各类劳动实践活动安全风险,消除劳动实践各种隐患。制订劳动实践活动风险防控预案,建立应急与事故处理机制。(责任单位:保卫处、总务处)

(五)强化评价实效。围绕劳动教育的关键点,在二级单位工作绩效考核体系增加劳动教育的考核评价指标,包括规章制度制订、教学规范设置、实施管理和考核评价、师资遴选配置和提升培训、学生管理和奖助、家校共建等方面。(责任单位:教务处、人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