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师范大学简介

安徽师范大学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马梅-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与实践

编辑:王瑞 时间:2020-10-13 点击数:

《马克思主义新闻学形成的时代背景》教学设计


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与实践

章节主题: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新闻学创立的背景和条件

教学内容: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新闻学形成的时代背景

授课教师:***

单 位:安徽师范大学

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与实践

授课年级:新闻学专业本科二年级

课程类型:专业核心课程

章节主题: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新闻学创立的背景和条件

教学内容: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新闻学形成的时代背景

教材使用:童兵著《马克思主义新闻经典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第2版

课程建设:2017安徽省教学团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教学团队”

 一、课程分析

《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与实践》是新闻学专业的基础课和核心课,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马克思主义在新闻传播领域的观念与学说的理论体系,它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针,揭示了新闻传播活动的客观规律,明确了党和人民新闻事业的方针原则。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始终在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完善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重点要把握以下基本观点:一是坚持新闻工作党性原则;二是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三是坚持微观真实与宏观真实相统一;四是坚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五是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六是承担媒体社会责任。

本课程将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新闻传播活动及其规律的观点与学说,为媒介化社会中的当代大学生提供解读、分析新闻传播现象的理论与方法,增强同学们识别各种新闻思潮和理论是非的能力,进一步领会、把握新闻与政治的独特关系。主要要求有:1、阅读和领会马克思经典作家的重要新闻观点及相关论断。2、了解和初步掌握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要点。3、了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点在我国的发展,主要涵盖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的对党的新闻事业的观点。4、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分析一般的新闻现象和思潮,评价新闻传播媒介及其新闻作品。

二、学情分析

面对的是大类招生培养前提下的大学二年级学生,专业基础不足。他们刚刚经过一年的新闻传播学大类课程的学习而分流进新闻学专业,新闻学专业的业务课程学习才起步不久。同时他们又身处传播生态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环境下,社交媒体、自媒体的信息大量侵占他们的时间,影响他们对社会的认知,影响他们对新闻传播活动的认识。针对该特点,结合学生已有的感受,从新闻传播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出发,从典型新闻作品开始,逐步引导学生进行理论思考,导向理论知识点,夯实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具体内容的认识。

面对的是自主选择进入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对新闻学专业有一定认识,对新闻传播工作怀抱热忱。学生基本都有初步的媒介体验,但是实践水平不高,新闻传播的伦理和规范还没有深刻认知。针对该特点,以线下授课为主,辅助一定的线上智慧教学,课堂教学理论讲授和案例分析相结合,授课方法以启发为主,深入浅出。同时,辅以课前的经典作品预习和线上讨论,课后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专题实践。授课前,引导学生对网络学习平台上的经典作品进行预习。在对预习数据进行统计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展开线下讲授。线下讲授通过丰富多样的互动形式,力求从具体到抽象,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帮助学生提升理论能力和实践水平。

三、教学目标

1.价值塑造

(1)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为人类幸福而工作的职业选择,培养厚重的人文素养和爱民情怀。

(2)科学辨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不同时期思想的发展变化,养成客观全面认识世界的健康心理,做人格健全的人。

2.知识传授

(1)通过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人早期的作品,了解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产生背景,认识当时的社会现实。

(2)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学习经历,认识启蒙思想家及其主要思想。

3.能力培养

(1)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来分析现实中的新闻作品。

(2)分析我国当前的传播生态,解释其原因。

四、教学思想

1.采取翻转课堂理念,线下为主,辅以线上。线上主要是通过超星学习通网络平台进行SPOC教学,引导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线上课程,完成测试,课后完成思考题;线下课堂开展有效师生互动,构建智慧化学习环境。

2.采取体验式与研究型教学模式,运用探究式学习法、案例式教学法与讨论法等,一方面,通过提问式与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结合已有经验或信息完成知识构建。另一方面,体现从实例到一般规律、进而提炼本质特征的教学理念。

3.利用智慧教学的数据化功能实现教学重点决策的有据可依,通过智慧教学平台的功能模块实现交流互动的立体化、评价反馈的及时化、资源共享的便捷化。

五、教学分析

1.教学重点

马克思思想的渊源和特点。

确立依据:马克思是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是这一思想的得名者,他的思想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包括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基础、方向和主要范畴。

2.教学难点

马克思作品中的“绝对自由”的理解。

确立依据:在关于“新闻自由”的理解中,常常被认为是不受任何约束的、甚至可以为了自己的自由而损害别人的自由和权益,美国新闻界的“新闻自由”常常以自己的这种自由来污蔑社会主义国家的新闻传播政策。

六、教学方法

1.混合教学法

线上线下相结合,但线下为主、线上为辅。线上智慧教学平台数据统计掌握学情,调整课堂教学,进行课前课后的预习或巩固。

2.案例分析法

每一个知识点都由近期的主题案例引出,比如这一节课的马克思的职业选择,就会以2021年的乡村振兴、中国共产党的100周年生日的主题报道,来分析其内容、形式的优缺点,然后有效引导出核心知识点,春风化雨般完成了“为人民服务”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3.朗读教学

为了增进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品的感知,教师设计了朗读环节,模拟近年优质电视节目《朗读者》《经典咏流传》来朗读马克思恩格斯等人经典作品的段落,以语音的优美与情感揭示刺激学生的认知兴奋。线下教学中,学生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并布置朗读课后作业,让学生录制基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作品和我国新闻名篇的朗读作品上传在超星学习通中。这一作业不仅可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品的认识,也可以锤炼学生的新闻业务能力,提升其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4.启发教学法

在知识讲授中,具有“留白”意识,给学生预留自主思考空间、自主实践空间,使学生自主获得知识。如在讲述马克思的家庭境况和职业选择后,让学生也找一找中国共产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具有马克思这样情况的人物,引导学生自主归纳,加深对志士仁人的牺牲精神和家国情怀的认识。

七、教学安排

1.课前准备

(1)学生通过智慧教学平台学习本章节提到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的典型作品,初步感知其思想。

(2)教师通过平台查看并进行数据分析,整体把握学情。

2.课堂学习

(1)检查线上学习情况,进行简要讨论,复现知识点。

(2)理清脉络,系统讲解知识并进行朗读活动、开展研讨。

(3)紧扣教学主题,设计作业和思考任务。

3.课后任务

(1)观点辨析:马克思博士论文提到的“绝对自由”的内涵。

(2)素质拓展:选择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作品片段或我国新闻名篇进行自由朗读,朗读形式和人数多少不限,利用手机等设备以及录音软件自由录制成音频,上传到超星学习通平台。

4.学习任务清单

学习任务单

《马克思主义新闻学形成的时代背景》学习任务单

班级: 姓名:学号:

一、课前线上任务

1.预习超星学习通的教学资料

(1)学习马克思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初步感知其思想。 £

(2)完成线上作业,简要写出阅读这篇作品的感受,并给予五分制评分。£

2.学习方法建议:文献阅读,结合网络资源。 £

二、线下课程活动

1.参与课堂讨论,简要陈述给予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评分的理由 £

2.尝试朗读马克思这篇作品,感知其思想,训练自己的语言艺术,提升胆气。 £

3.找出“四史”中马克思、恩格斯等人这样职业选择的人物。 £

三、课后拓展资料列表(查看超星学习通的“资料”和“通知”等):

1.音视频类(课程相关音视频或其链接):

内蒙古电视台文化节目《马克思靠谱》 £

国产纪录片《马克思》 £

2.相关学习和研究资料:

学习强国平台“理论”频道的“理论著作导读”查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作品。£

3.课程PPT(用于复习)

  1.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导入(8分钟)

检查线上学习情况,提出问题,引导讨论:选择学习通平台给予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独特评分的学生,请其简要陈述原因,教师点评引导,复现知识点,进行思政教育。

参与讨论,阐述自己的见解。

1.引导学生思考马克思的为人类幸福而工作的职业选择的伟大精神,引出正确的“三观”教育。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的“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分析。

2.以任务为切入点,渗透教学内容,把握具体学情。

授课活动(32分钟)

 

讲解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渊源,展开互动:家境与学习经历,其中也简要介绍各位启蒙思想家的思想。讨论马克思博士论文的“绝对自由”的意涵。

参与抢答,简要谈谈自己知道的某位启蒙思想家的故事和思想,对“绝对自由”展开辨析讨论。

1.较为深入地掌握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

2.了解学生的人文底蕴和知识基础,适时进行学习引导。

3.消除认知误区,进行价值引领。

借鉴《朗读者》等节目的形式,朗读马克思的作品,感知其精神力量和文章魅力。

 

 

 

参与朗读,体验对比,学习用艺术的方式来进行理论学习,进一步领会马克思恩格斯等人的伟大精神。

1.教师朗读,学生朗读,师生共同感知经典作品的魅力。

2.将艺术感知和理论学习相结合,进行春风化雨的思政教育。

学习列宁、毛泽东的经历,尤其是结合毛泽东的新闻作品,了解其思想渊源和人生选择,也结合学生的新闻作品分析记者工作的意义。

参与讨论,谈谈通过哪些途径了解到了列宁和毛泽东的故事和思想,可结合最近的各种传媒作品。

1.将新闻传播的专业作品分析引入,从案例切入,将新闻传播业务知识的学习和思政教育结合起来。

2.从世界转向国内,便于发挥“接近性”对于认知和记忆的作用。

分析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人经历、思想形成、思想的异同,结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主题实践,引导学生学习和传承伟人的精神情怀。

利用学习通的“主题讨论”打出自己认知,自主分析归纳。

1引导学生自主归纳,自主思考,调动其学习主动性,培养其整合思维能力。

2.趁热打铁,引导学生总结思想核心,强化对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初步形成时期状态的认识,鼓励学生以同龄的青年马克思等为榜样。

课堂小结(3分钟)

结合课件引导学生一起梳理本课内容,突出重点和难点。

跟着老师的思路一起梳理所学内容,明确指示重点。

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理解本节课的内在逻辑。

布置作业(2分钟)

1.观点辨析:谈谈对马克思博士论文提到的“绝对自由”的内涵的理解,以文档附件传进学习通平台。

2.素质拓展:选择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作品片段或我国新闻名篇进行自由朗读,朗读形式和人数多少不限,利用手机等设备以及录音软件自由录制成音频,上传到超星学习通平台。

通过“观点辨析”,深入思考关键概念和容易产生误区的地方。

通过“素质拓展”,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紧密结合。

1.引导学生辩证思考新闻传播名词,强化理论思考能力。

2.在教学中建立“新文科”思维,将新闻传播学和艺术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拓宽学科视野,启发创新思维,夯实能力。

九、教学评价

1.同行评价

安徽省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庆承松指出,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经验为安徽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典范。中宣部、教育部在其主办刊物、网站先后5次宣传推荐我们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经验,《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也多次宣传报道。

2.学生反馈

(1)大量参与讨论,积极互动。

(2)学生思考积极性强,主动学习意识好。

(3)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学习热情高涨,甚至忘记吃饭,想要转系专门去学马克思。

图1 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与实践》忘记吃饭

图2 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与实践》不走神

十、教学反思

1.混合式教学有效提升教学深度

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与实践,尤其是“理论”部分往往让人觉得深奥枯燥厌烦,混合式教学,通过线上进行预习,线下课堂就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充分互动交流,深化知识理解。线上线下混合式充分发挥了提升教学深度和效果的作用。

2.重视学情的量化工程

智慧教学平台通过学习痕迹、参与热度、成绩统计等统计功能,实现了学情的量化。结合目前,师生代际差异显著,代际间隔缩小的实际,这种量化对教学决策有着重要的作用。

3.重视及时的互动反馈

智慧教学使学情、学习效果、学生反馈更加迅速及时地呈现。通过前后对比,更好把握学生知识掌握情况。通过便捷及时的互动,增强师生粘合度,提升师生沟通效率。

4.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紧密联系

对于新闻学专业,理论课不脱离实践,实践课不缺乏理论,实践和理论无缝衔接、相辅相成,才能实现教育教学的效果。在马克思主义新闻学形成的时代背景这一部分,大量引入实践案例,通过案例逐步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从听、到信、再到自己总结归纳,完成启发、思考、收获的闭合链。

5.深度发挥思政引领的作用

课程思政不仅仅是教育工作者的职业自觉,是育人的应有之义,也是当下作为高校教师最现实的选择。只有实现思政引领才能树立教师权威,发挥教师影响力。同时,《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与实践》是专门系统讲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课程,是课程思政必须高质量发挥作用的课程,在课程中必须高效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水乳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