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教学设计
课程名称:教育概论
授课年级:教育学本科一年级
课程类型:公共基础课程
章节主题: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教学内容:第三节 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授课教师:
教材使用:“马工程”教材编写组:《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课程建设:国家精品课程(2010)、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013)
单 位:安徽师范大学
一、课程分析
本课程是高等院校教育学及相关教育类专业(本科)课程计划中的专业基础课程。它既是该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该专业的必考课程。本课程是一门原理性质的课程,它具有宏观性和基础理论性,对学习其他教育课程具有奠基和指导作用,在本专业各门课程中是核心课程和基础课程。
对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认识,受到社会发展观本身发展变化的影响。换言之,社会发展的概念是不断发展演变的;由于社会发展观的发展变化,教育本身的含义以及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传统关系也在发生一定的变化。在这章里,可以看出教育与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政治经济制度是密切联系的,深入研究教育与社会文化的关系,并力求动态、整体地把握这种关系。教育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的,进一步阐明影响教育发展变化的社会因素,论述教育对社会可持续发展观中的促进作用以及教育和社会建设的相互关系以及教育对民生改善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一)明确的学习目标
教育学专业作为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有着非常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尤其是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教育科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高级专门人次。因此,他们自入学开始,便有着非常明确的学习目标。在整个的课程体系中《教育概论》起着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学好《教育概论》,习得相应的知识,提高相应能力是他们进入大学后首先要高质量完成的学习任务。
(二)强烈的学习兴趣
学习动机是高质量学习的重要前提,没有兴趣,很难有高质量学习。在教育学学生中,对从事教育事业有着非常浓烈的兴趣,对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核心概念、基础理论的学习有着强烈的需求,对高质量的课程学习有着迫切的向往。这些动机为接下来的高质量学习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三)薄弱的知识基础
不可否认,刚入学的大一新生在知识基础、思维水平、教育教学技能的掌握等方面均有着不同程度的薄弱之处。尤其是在教育学核心概念的掌握、经典理论的了解、重要议题的思考等方面还较为薄弱,需要教师的深入引导和学生的刻苦学习。
三、教学目标
本课程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课程建设,培育学生学习教育科学的兴趣和理论基础,支撑学校卓越教师培养,紧扣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人才的专业培养目标,彰显“重理论、强实践”的专业培养特色,促进“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养成”有机融合。
价值目标:树立马克思主义教育观,具有自主性和团队合作精神、审辩思维、创新意识、自我发展与终身学习的意识,形成学习和探究教育理论和实际问题的专业兴趣是本课程的价值目标所在,是贯穿整个课程的灵魂和根本指向。
知识目标:系统掌握教育学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学会分析和解决教育问题,为本科学习和继续深造提供学业导航、知识基础和理论指导是本课程的知识目标。教学过程中,在选好用好教材的同时,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方法。
能力目标:本课程的能力目标是具有较强的小组合作学习能力、学术思辨与沟通能力、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初步的发现、分析和解释教育问题能力。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在不断掌握知识和体悟价值的过程中,习得从事教育事业所需要的能力。
四、教学理念
“顶天”——深入学习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教育发展规划和各项教育政策,课程目标和内容展现对中国特色教育发展道路的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及时跟踪国内外教育改革发展动态前沿,将学科发展最新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
“立地”——注重调查研究、联系实际,紧贴当代大学生思想实际、知识实际和认知特点,紧贴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发展实际,紧贴人民群众的教育民生需求,聚焦教育热点焦点问题,深接地气,从需求侧变化出发来改革课程教学目标、内容和方式。
“树人”——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既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融知识传授、能力发展、思想引路和学科导航于课堂教学之中,坚持专业学习与职业导航、成人与成才、课业学习与终身学习相结合。
“开物”——努力探索教育科学规律并遵循其规律开展教学改革,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功能,完善网络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自主便利的学习平台;但又不为技术理性所左右,充分发挥师生的主体作用。
合言之,“顶天立地”指向课程设计的价值取向和方法论,突出课程价值的国家情怀与民生关怀兼重、理论与实际结合;“树人开物”指向教学过程的合目的性与和规律性的统一,以实现立德树人、开物成务。
五、教学分析
1.教学重点
(1)教育与社会各主要因素的辩证关系;
(2)理解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依据;
(3)理解教育在社会建设中具有的民生功能。
2.教学难点
(1)科教兴国与教育促进民生之间的关系;
(2)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3)理解“教育先行”的意义。
六、教学方法
1.依托“雨课堂”网络教学平台,运用“问题单导引的翻转教学模式”
2.利用“雨课堂”平台,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注重传统教学手段与信息技术的整合,革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扩大教学的信息量,促进师生、生生、生师和师师的多向立体的学习和科研交流。
3.强化课后自主探究学习,锻炼教育研究能力。组成读书小组,开展“教育经典读书活动”和“教育学专业论坛”活动。在理论讲授的同时,通过案例教学、问题研讨来改进教育学原理课程的教学模式;开展教育调查、参观,让学生有机会进入教育实际和教育问题现场,去亲自感受、发现和分析教育实际问题,运用教育理论寻找对策和思路;开展教育经典读书活动和教育学术沙龙, 形成了具有开放性、互动性和探究性的教学模式。
七、教学安排
1.课前准备
(1)教师要仔细研读“马工程”重点教材,锚定教材中的重难点内容,根据模块特点列出“问题单”,并积累经验素材为课上引导和课后指导做好准备;
(2)学生提前复习教材,以小组为单位对“问题单”问题进行资料查阅、收集和尝试解答;
(3)学生围绕模块内容,关注教育动态和热点话题,带着疑惑和基础进入课堂之中。
(4)教师通过平台查看并进行数据分析,整体把握学情。
2.课堂学习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课前准备的材料,尝试解决“问题单”中的问题。在学生汇报过程中教师并非是静态的、被动的倾听,而是随时提问,要求学生进行回答,以检验学生对所汇报内容的掌握程度和真实性。
(2)结合学生汇报结果、教材的重难点问题和准备的经验材料,教师进行重点讲解。在这个过程中,帮助习得客观知识、熟悉经验材料、提高思想觉悟。
(3)小组之间展开讨论,对于存在疑惑的地方进行提问。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不仅加深了对客观知识的理解、加强了对教育事业的认识,还在这个过程中训练了思维品质、提高了演讲技能,为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课后任务
(1)教师在课堂上对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教育论述内涵、教育改革和发展中重要事件、职业规范操守等价值性规范性内容作了非常深入的讨论和交流,要求学生在课后对相关政策文本和重要论述进行深入的了解。
(2)针对性安排青年教师主动与学生沟通交流,解决规范践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等。
4.问题单
(1)有人说:“经济要发展,教育要先行。”是不是教育越是超前、优先发展,就越能促进经济发展?为什么?
(2)有人主张教育应当远离或超越政治,而寻求独立或中立。你怎么看?
(3)有人说,中国传统文化是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沉重包袱;也有人说,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应当坚持文化自信。你怎么看?
(4)怎样理解教育与人口的关系?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对教育将提出哪些机遇和挑战?
(5)有人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须同时实行“国兴科教”,你怎么看?
(6)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指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对教育和学习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要抓住机遇、超前布局,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对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总体部署和战略设计,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不断使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结合本章的学习,谈谈对这段话的理解。
八、教学过程(45分钟)
教学 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复习导入(6分钟) |
总结前面讨论结果,提出接下来讨论的标准和要求:以人口老龄化为切入点,阐述人口缩减对教育带来的挑战,尤其是威胁已有的教育规模。在这个背景下,国家推出“二孩”政策必然会对教育的方方面面带来挑战。 |
结合教师的背景介绍和对问题的解读,整理材料,准备汇报和参与讨论。 |
人口对教育带来的影响是“教育与社会发展”一章中的核心问题,必须要放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下来思考教育问题。这要求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要具备系统思维和整体意识。因此,设计这一问题可以有效引导学生整理材料、参与讨论。 |
授课活动(34分钟) |
介绍材料背景,引出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是高瞻远瞩的、对教育是一往情深的,那从教育学的角度该如何解读材料中总书记讲话的深刻内涵? |
主讲小组(第六组)汇报:从教育在社会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角度阐述了自己观点。 |
1.教育学视角要求学生准确掌握教材中相关概念和核心观点。 2.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要求学生必须对材料的背景和知识有着充分的准备。 3.可以正确领悟总书记的教育论述,并化为自身的素养,以达到思政育人的目的。 |
小结与引导:对小组汇报进行第一个阶段总结,肯定了小组内部讨论形成观点的做法;在问答环节,引导学生从总书记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来补充回答问题。 |
第三组提问如何理解总书记讲话中所提到的“国际视野”?第六组对此作出回答,认为新时代需要吸收不同国家的经验做法。 |
1.在问答和教师的引导下,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和对知识的深刻把握。 2.问答要求学生在课前对相关问题进行充分的准备。 |
教师对主讲小组(第六组)的追问:总书记讲话中有没有层次?是如何递进的?是否同意第六小组的“四层次说”? |
主讲小组(第六组)的回答:总书记讲话可以分为四个递进的层次。 |
调动全体同学的课堂积极性和参与度; 引导课堂的不断深入推进,引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 |
课堂小结(3分钟) |
课堂总结:用出租车司机的感叹来引出新时代人们在酝酿更多美好生活的需求,这要求我们的教育也要做出回应,进而多个维度和层面总结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 |
跟随教师的总结,联系总书记的教育轮速,进一步思考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
1.加深学生对总书记教育论述的理解; 2.引导学生对教育的整体认识;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 |
布置作业(2分钟) |
1.思考题:思考教材后提供的论述题,并于下周呈现思考成果。 2.拓展阅读:对课堂上提到的学术论文、相关杂志、政策文本和改革文件进行阅读。 |
记录教师布置的任务。 |
1.引导学生全面了解和思考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 2.引导学生拓宽阅读视野,夯实知识基础。 |
九、教学评价
1.模式推广价值高。本课程所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问题单引导教学模式”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和推广价值,不仅改变了传统理论课教学中出现的学生学习效率低、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方式单一等问题,而且程序合理、可操作性强,可以为同类课程所借鉴。
2.学生学习效果好。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课前积极准备、主动学习,课上踊跃发言、参与讨论,学生不仅很好地掌握了重难点问题、习得了教育教学知识和技能,形成了对教育改革的准确认识,还更加热爱中国教育事业。可以说,课程的开展,起到了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
十、教学反思
1.问题式教学有助于引导学习。立足一定的教育理论,联系教育历史或现实,设计一些具有思辨性、焦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辩论,或组织课堂论坛。在学生充分参与和表达基础上,教师进行平等、客观的评点总结、展望或拓展,引导学生利用课外阅读、专题研究或论坛,进一步研究。
2.需要充分发挥课程网站的自主学习功能。应该充分利用课程网站设置的“自主学习”,提供各章节的学习目标、思考与讨论、研究指南、自学作业、作业答案,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建立“研习社区”,教师开设专题讲座、吸收学生参与科研课题调查和资料收集整理,师生讨论研究计划并分工进行,并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
3.还存在一些进一步思考的地方。如:如何处理好教师系统的理论讲授的计划性、系统性,与问题单导引的自主学习的开放性、不确定性、生成性的之间关系?如何处理学习小组围绕“问题单”分工完成的课前自主学习与课上互动共享学习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