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师范大学简介

安徽师范大学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祝虻-中国史学史

编辑:王瑞 时间:2020-12-05 点击数:

《史学与社会的进一步结合》教学设计


一、课程概况

课程名称

中国史学史

所属学校

安徽师范大学

授课章节

第四章 中国古代史学的总结和嬗变

第五节 史学与社会的进一步结合

授课人

祝虻

授课对象

2019级历史学1班、2班

使用教材

瞿林东,《中国史学史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1版

二、学情分析

学生知识

经验分析

面对的是大学二年级学生,专业基础不足。此前他们只接受了部分通史和史学文选内容的教学,学生并未建立起通史性的整体知识结构,也缺少对史学原典的感性认识。同时他们又身处史学知识传播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环境下,社交媒体、自媒体的信息大量成为他们获取史学知识的重要来源,影响他们对历史学学科的认知,也影响他们对史学原典的了解。针对该特点,结合学生已有的感受,从中国史学发展史的基本脉络出发,结合史学家与史学原典,逐步引导学生进行理论思考,导向理论知识点,夯实学生对中国史学史具体内容的认识。

学生学习

能力分析

学生大多是自主选择进入历史学专业的学生,对历史学专业有着一定认识,对历史知识与历史教育怀抱热忱,但学生对于中国历史学的发展历程并不了解,在主动获取历史知识方面的实践能力不高,缺乏理性认识史学文本,判断史学价值的能力。在理解抽象史学理论方面,学习能力同样较为不足。

学生思想

状况分析

学生整体思想状况良好,对中国历史学习有着较为浓厚的兴趣,并且在部分问题上已形成自己的看法,但学生对历史原典的了解不够,不能客观科学的分析一些重大史学发展认识问题。受各类历史知识传播媒介与历史小说等非真实历史文本的影响,部分学生在中国史学发展的脉络、价值、影响与地位等问题上,存在历史虚无主义的倾向。

三、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

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学习史学原典,了解原典创作的社会背景、原典的撰述形式、原典反映的史学思想、以及原典的贡献,全面整体认知史学原典。

2.了解史学家的创作目的,创作方式,并将之与同时代史学作品进行比较。

(二)能力目标

1.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对史学原典与史学家创作进行分析。

2.能够了解该时期史学发展的规律,取得对史学遗产的批判继承能力。

(三)价值目标

1.学习史学家们在面对社会危机与个人困顿时的个人选择,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健康心理。

2.具备科学辨析史学著作的撰述方式与史学思想的形成,培养学生抵制、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自觉。

教学知识点

(一)方志和稗史:1.方志和稗史的区别;2.明清在方志撰述方面的成就和特点;3. 稗史的内容。

(二)经济史著作:1.《续文献通考》、《明史·艺文志》、《河防一览》概述;2.明代漕运的发展;3.徐光启《农政全书》;4.清代在经济史领域的主要撰述。

(三)史学的通俗形式:1.明代通俗的形式;2.清代通俗的形式。

(四)龚自珍历史思想的时代特点和社会意义:纵论历史变迁。

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规模宏大的方志著作、方志学的持续进步以及明清方志撰述的成就与特点。

2.经济史著述的价值、特征与时代背景。

3.龚自珍历史思想的形成过程、时代特点、社会意义以及后续影响。

(二)教学难点

1.明清方志的种类、方志的内容结构、方志学的演变、以及明清方志原典在国家治理上的价值。

2.不同经济史著作的特点、经济史著作与国家治理能力的关联,经济史著作与经世致用思想的关系。

3.龚自珍时代历史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近代前夜中国历史学家们的思考。

思政资源

(一)思想政治教育素材

1.明清方志的结构中透露着朴素唯物主义的内容,而方志种类的多样也体现出明清时期中国上层建筑的发展。

2.明清时期的经济史著作具有丰富中国史学特色,它们的产生是该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直接体现。

3.近代前夜中国历史学家对于传统中国发展已有较为深入的思考,这是优秀中国史学家们忧国忧民思想的反映。

(二)思想政治教育元素

1.通过剖析明清方志,了解中国地方官府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认识,并加之辩证分析。

2.运用唯物主义辩证法,分析明清经济史著作的成就与不足,进而加深对经世致用思想的认识。

3.探讨龚自珍的个案,分析其人历史批判思想的由来与具体方法,展现历史思维看待社会发展的优点。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混合教学法

线上线下相结合,但线下为主、线上为辅。线上智慧教学平台数据统计掌握学情,调整课堂教学,进行课前课后的预习或巩固。

2.案例分析法

每一个知识点都由相应的史学原典引出,比如由《农政全书》、《万历会计录》等经济史著作来引导学生学习明清经济史撰述的具体景象。

3.启发教学法

在知识讲授中,具有“留白”意识,给学生预留自主思考空间、自主实践空间,使学生自主获得知识。如在讲述龚自珍的史学时,让学生联想其人的文学创作与批判精神,加深对近代前夜中国史学家家国情怀的认识。

教学手段

1.采取翻转课堂理念,线下为主,辅以线上。线上主要是通过超星学习通网络平台进行SPOC教学,引导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线上课程,完成测试,课后完成思考题;线下课堂开展有效师生互动,构建智慧化学习环境。

2.采取研究型教学模式,运用案例式教学法与讨论法等,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专题的形式完成知识构,并尝试培养学生在更为宏观的角度认识所学内容。

3.利用智慧教学的数据化功能实现教学重点决策的有据可依,通过智慧教学平台的功能模块实现师生间的资源共享和立体交流、并及时取得相应的评价反馈。

五、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

专业知识与思政的融合

复习导入(8分钟)

检查线上学习情况,提出问题,引导讨论:明清时期方志的广泛编纂、经济史著作大量出现以及龚自珍历史思想出现的社会背景。

授课活动(32分钟)

分别介绍方志和稗史,重点说明方志的种类与规模,并结合史学原典,分析方志的内容结构。

阐述出现经济史著作的社会背景,并以专题形式重点剖析一些经济史著作的特点与贡献。

介绍史学通俗形式的多样性,并加以评论。

阐明龚自珍历史思想的时代特点和社会意义,将龚自珍历史思想与其人文学创作结合起来,分析近代前夜传统中国史学家对时代的思考,及其用历史思想看待社会发展的成就。

课堂小结(3分钟)

结合课件引导学生一起梳理本课内容,突出重点和难点。

通过在国家治理层面对明清中国方志修撰成就的描述,引导学生对史书作用的思考,教授学生利用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分析当时地方官府与士人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认识,辩证分析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在史书中的反映,以及传统中国史书的特征。

利用经济史著作,结合通史知识,介绍明清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势头,并阐发明清官府对经济发展的限制政策,引发学生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下对明清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性质及其未能步入近代化问题进行思考。

以龚自珍为个案,展示近代以前中国历史学家的精神世界,了解他们对于中国历史发展的理性思考,剖析时代变迁背景下史学家批判意识的由来与成就。展现传统中国历史学家忧国忧民思想的闪光点,并促使学生学习使用历史思维看待社会变迁。

课后作业

1.明代方志学的成就及其与国家治理的关联

2.潘季驯《河防一览》所见明代漕运及国家经济发展

3.“灭其国比先去其史”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学反思

1.由于课程内容较多,且与国家、社会间关系十分精密,而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思想与辩证方法的理解并不深入,需要课下以线上方式,进一步的增加学生对具体个案的分析,以实现相应方法的掌握。

2.结合中国通史与世界史进行关联教学,以丰富的史实为基础,进行更为宏观的联想、对比教学。

3.结合当下时事热点,分析国家政策制定时的历史思维,以更为直观的方式显现历史想想的合理性与重要性。